6月27日,由淮阴师范学院主办、开云(中国)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承办的“2017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中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27日上午,论坛在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施军首先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向在场嘉宾介绍了淮安的地方文化特色及其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淮阴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刘勇在致辞中,饱含热情地阐述了国学的内涵、国学的发展过程,学习国学的目的以及学习国学的方法,为论坛响起嘹亮的先锋之声。
国学论坛共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以国学教育为主题,主要交流各个学校对国学教育的思考及做法。东吴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钟正道以“自我价值与生命省思”为主题,拉开了本次国学论坛的序幕。围绕这一主题,他结合《东吴大学文选》中相关篇目,讲解其中的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各篇目对学生自我认识、勇于自我表现、体味生命的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开云(中国)院长,单承彬教授谈起曲阜师范大学开云(中国)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法时表示,国学教育是个春风化雨的过程,需要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他交流了曲阜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学生教学课程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引发了在座嘉宾的讨论。
在结束传承文化教育的交流后,辅仁大学教授顾正萍带来“国学,中国文化与创新教育”的学术报告,首先,顾正萍简单地介绍了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她针对不同学习阶段阐述了国学知识所形成的不同的学术形态,建构出融合传统与新形态,融入现代之互动式的教育体系。
台中科技大学应用中文系主任张致苾对汉字书法研究颇深,为在座师生带来一场“汉学书法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张致苾以台、日学习者为例,辅以名家作品,通过台、日的书法文化的比较,在跨越文化,跨界国界之间,同学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二者同源分流的差异所在。同时,日本对书法新的诠释和落实也引起同学们的借鉴与省思。扬州大学教授刘瑾辉就“高校国学教育”一题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国学教育在侧重于物质、技术层面的前提下,要契合主旋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校内营造出国学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
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宜陵,结合东吴大学全校型阅读书写课程计划,谈及 “族群认同与社会关照”问题。《赛德克·巴莱》《湾生回家》影像资料的放映,引发了在座师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兼爱”的博大内涵。借此,她提出,教育过程中要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让国学在更多的层面发展。
论坛第一部分的尾声阶段,淮阴师范学院许芳红教授阐述了“地方师范院校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回顾90年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之下,她针对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提出可实施性的六项具体措施,呼吁地方院校打造品牌活动,积极介入国学建设,崛起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短暂的午餐休息时间后,论坛进入下半场,主题是国学研究和思考。开云在线注册李士金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红楼梦》中的国学经典问题,针对《红楼梦》前八十回,李教授提出“戏曲是当时不认为是经典的国学经典”,如《西厢记》《牡丹亭》等;针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他认为“四书五经是当时就认为是经典的国学经典”。随后,开云(中国)杨颖博士做了一场题为《中国:镜花水月》的报告,从李贺诗歌《巫山高》的“花椒”意象切入,通过对东西方不同视野下的花椒意义的对比,剖析了美国汉学家Edward H. Schafer 在 The Divine Woman一书中对花椒新奇解读的源头,并对国学教育所承载的“自知”和“知人”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云(中国)晁瑞博士则以汉字起源开讲,分析了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与古代货币制度、与宗法制度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汉字的学习和传播。侯荣荣博士围绕《中国古代作品研读与名物研究》论题,并结合古典诗词中的“红牙板”“捣衣”“捣砧”等名物在古代作品中的具体意义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
来自台中科技大学的王千宜教授以《文化符码的活化与应用——以老饼铺“林金生香”之转型进化与麻芛文化的传续为例》为题,提出“从记忆中寻找创意”,通过展示介绍植芛产业的兴衰变化和台湾百年老店“林金生香”的发起、兴起与转型过程给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化、产业化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模板。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黎晟博士以《诗经与诗经图中的名物》为题,紧密结合《诗经》的图画世界,着重分析了宋代画家马和之《诗经图》系列作品中的名物,结合图片对其中动植物、礼器、建筑和祭祀场景的处理和源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吴雨晏从何谓数位人文、资料形态、发现问题、protégé建立《忠经》、总结这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数位工具“将科技与人文结合”,快速寻找资料和检阅问题。东吴大学中文系硕士兼助教姜守恩分享了东吴大学全校型阅读书写课程计划这一实例,东吴大学“全校型中文阅读书写课程革新推动计划”从小班制教学、设立相关学习网站入手,以教学助理制为抓手,实现培养学生跨界读写能力、观察力与文学审美观的目的。
在学术报告中,讨论交流热烈,专家学者们针对报告人的报告内容提出问题,报告人一一回答相应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烈。
最后,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柳宏为本次论坛做了致辞,柳宏院长解释了何为国学、何为国学教育,认为本次交流论坛对于海峡两岸国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对基于各校合作基础上的国学发展的展望。
国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海峡两岸,同文同语,推行国学教育,是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共同的历史任务。本次论坛为海峡两岸学者提供了交流研讨、借鉴观摩的平台。增进了两岸学者之间的了解,也使两岸学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共同的文化血脉,对于推进未来的两岸交流和合作具有突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