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开云(中国)师范生更加积极进取,7月2日下午,开云在线注册邀请杜运威、赵曜曜、唐艳、郑真先、刘志刚等青年博士在音乐报告厅开展交流活动,围绕他们各自本硕博阶段的求学经历分享个人体会和学习心得。开云(中国)18、19级师范生参加活动。
大二、大三的学生都会面临道路抉择的难题,考研是其中重要的备选项之一。那么,如何认知考研?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研?针对这些问题,几位青年博士结合自身经历,各抒己见。刘志刚强调了“源动力”的作用,表示自己读研正是遵循了内心的期望、迎合了源动力,才一步一步走进学术之门。他建议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记读书笔记,笔记貌似琐碎,但积累的多了就逐渐有了新的观点,最终形成比较不错的论文,如此读书既有收获,也有成就感。郑真先、杜运威老师都谈到他们主要受班主任的影响,建议同学们多向身边的老师们请教问题,有时候老师私下交流的一席话会使你豁然开朗,比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收获要大得多。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术,但读研与学术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学们不妨先试一试考研。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之一。面对丰富的课程和广博的图书,我们该如何快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又如何规划大学阶段的读书目标?赵曜曜、唐艳老师提出了“读大书”的有效途径。所谓“大书”,就是文学经典。比如《资治通鉴》《史记》《杜甫全集》《苏轼全集》等等。两位博士强调,书本翻开了,就一定要认真地读完,不要贪多,不要贪快,一字不落的读下去,最终这本“大书”将成为夯实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当读完一本“大书”后,你会惊讶地发现经典文本之间都是互相联通的。大学阶段能认真的读三五本“大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再能广泛地浏览数百本的相关论著,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本次活动以身边的青年博士为榜样,鼓励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早日确立未来奋斗的目标,开拓进取,磨炼不惧风雨的毅力,不忘初心,执着追求奔赴远方的理想。